你现在的位置 》首页 》文章

中国银行业的风险

推荐本文章 | 点击进入《快报·快新闻 第97期》2008-12-24 来源:快报·快新闻 第97期  ç‚¹å‡»ï¼š194  æŽ¨èï¼š10
        过去的一个月,中国为刺激经济出台的政策,密度之高、力度之大,均为近十年来所罕见。财政政策方面,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堪称“积极”,货币政策上,108个基点的大幅降息亦不可不谓“宽松”。
        宏观政策调整的一个必然结果是,大量资金将从银行体系流出,进入实体经济。在中国股市低迷,债市发展滞后的情况下,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将更加依赖银行贷款满足其融资需要。此前,中国央行连续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,同时取消商业银行贷款的额度限制,使银行大幅增加贷款成为可能。
        中国的大小银行早已蠢蠢欲动。12月,建设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信银行先后宣布增加贷款投放,在年底前新增信贷规模150亿元至500亿元不等。中国央行预计,2008年全国新增贷款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,较2007年增长10%以上,并且,进入2009年后,有望继续加速。
        在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之际,银行业开始新一轮扩张,其背后的风险值得警惕。首先,减息在降低贷款企业和个人利息负担的同时,挤压了银行的利润空间。目前,活期存款利率已经低至0.36%/年,考虑到经济前景不确定,及利率将进一步下降的预期,中国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比例有望快速上升。这将直接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。
        “更大的风险来自银行资产状况的恶化。”
        本次利率下调后,德意志银行(Deutsche Bank)预测,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将平均下降20个基点(即0.2个百分点)。2009å¹´1月,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利率将进行一年一度的调整,这部分贷款占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额的15%左右。其贷款利率和月度还款额将随基准利率大幅下调,届时将进一步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。
        更大的风险来自银行资产状况的恶化。单位贷款利润率下降,银行要维持利润水平,就只有扩大贷款规模,这同急于增加投资,拉动经济的地方政府不谋而合。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加深,中国经济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减速迹象,企业利润水平也正从2007年的峰值水平快速下滑。在出口下滑、产能过剩已现端倪的情况下,明年企业的盈利状况更加不容乐观,整个经济存在通货紧缩的风险,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的很可能大幅攀升。
        比起大批濒临破产,或被不同程度国有化的欧美银行,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尚无大碍,其遭受损失的衍生品投资仅占其资产规模的极小部分。欧美银行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与住房贷款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方面,在房价出现拐点后集中爆发。而居民储蓄率极高的中国,银行的信用风险则更多地来自企业。
        中国银行业在完成政府注资——上市的股份制改革后,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均大幅提高,但是这都是在2003以来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期间实现的。目前,主要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还没有经历过经济不景气周期的考验。
        “中国银行业更应未雨绸缪,避免信用风险集中爆发。”
        事实上,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,面对通货紧缩和增长乏力,中国也曾通过增加财政赤字拉动经济。这段时间内,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积累了至少2万亿元的不良资产。在后来国有银行改革中,政府(纳税人)付出了巨大的成本(农行的改革尚未完成)。
        历史上,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因素。一是商业银行自身缺乏风险管理能力,二是商业银行受到政府行政性干预,为国企改制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供资金保证。目前,多数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已经上市,并执行资本充足率、不良贷款五级分类等现代银行业风险监管要求,但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时间进一步检验。
        可以观察到的是,商业银行依然对由政府背景的贷款项目情有独钟。一方面大量中小型企业得不到贷款,一方面银行竞相给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支持的项目授信。此类贷款,往往借着政府支持的名义,对项目的盈利前景、市场风险缺乏全面的估计,授信规模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亿元。
        例如目前银行热衷投资的高速铁路项目,在票价受到管制的情况下,其高资本投入、高运营成本使其在短期内难以盈利。中国铝业公司年初斥资120亿美元入股力拓(Rio Tinto),至今已亏损四分之三,其中国家开发银行(CDB)一家就提供贷款60亿美元,授信70亿美元。即使中国不出售该项股权,其每年获得的红利(股息)尚不够偿还银行贷款利息,更不用说本金了。
        在货币政策放松的大背景下,中国银行业更应未雨绸缪,严格风险管理,审慎经营,避免信用风险集中爆发,步其英美同行后尘,最终成为纳税人的负担。

网友评论

网络链接错误!
我要留言
用户名:
验证码:
图片看不清?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